根据中国国家标准(GB/T 1354-2018)及农业行业标准,对稻米的垩白(包括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进行了量化分级,以下是具体标准和相关内容的详细说明:
一、GB/T 1354-2018《大米》国家标准
1. 垩白度分级标准
- 垩白度是衡量稻米外观品质的核心指标,取代了旧版标准中的“垩白粒率”。
- 分级标准:
- 一级优质米:垩白度 ≤ 1%
- 二级优质米:垩白度 ≤ 3%
- 三级优质米:垩白度 ≤ 5%
- 超过5%:视为品质不达标,可能归为普通大米或劣质米。
2. 其他调整与说明
- 取消四级大米:2018版标准将大米等级调整为三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取消了原四级大米。
- 适用范围:
- 优质大米:需同时满足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碎米率等指标(如直链淀粉含量对籼米要求13.0%~22.0%,粳米13.0%~20.0%)。
- 普通大米:仅需满足加工精度、碎米率等基础指标,无垩白度硬性要求([5][8])。
二、农业行业标准(如NY/T系列)
1. 垩白粒率与垩白度的关联标准
- 垩白粒率:
- 在旧版国标(如GB 1354-2009)中,垩白粒率是主要指标,具体分级为:
- 一级:垩白粒率 ≤ 10%
- 二级:11%~20%
- 三级:21%~30%
- >30%:劣质米。
- 2018版国标已改用垩白度,但部分行业标准(如NY/T 1433)可能仍参考垩白粒率辅助评价。
- 在旧版国标(如GB 1354-2009)中,垩白粒率是主要指标,具体分级为:
2. 综合品质评价中的垩白度
- 在农业行业标准中,垩白度常作为稻米外观品质的核心指标,与其他理化指标(如直链淀粉、胶稠度)和感官评分(如食味值)共同决定大米等级:
- 外观品质评分:
- 垩白度 ≤1.0%:最高分(5分);
- ≤2.0%:4分;
- ≤3.0%:3分([8])。
- 外观品质评分:
三、垩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标准制定依据)
- 外观与商品价值:
- 垩白度越低,米粒透明度越高,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越强。
- 加工品质:
- 垩白区域结构疏松,导致加工时碎米率升高(一级米碎米率要求更低,如优质籼米一级碎米总量≤10%)。
- 食味品质:
- 垩白度高会降低米饭黏性,口感松散,食味评分下降。
- 储存稳定性:
- 垩白部分易吸湿霉变,影响保质期。
四、标准实施的意义
- 推动优质大米生产:通过严格垩白度分级,鼓励种植和加工低垩白、高品质稻米品种(如粒形细长的水稻品种)。
- 减少过度加工:国家标准倡导“适碾”加工(保留部分皮层),平衡外观与营养保留。
- 市场规范:帮助消费者和企业依据垩白度等指标选择或生产符合等级要求的大米。
五、总结表格
等级 | 垩白度(%) | 适用范围 | 其他关键指标 |
---|---|---|---|
一级优质米 | ≤1% | 高端市场、出口或品牌大米 | 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食味评分均最优 |
二级优质米 | ≤3% | 中高端市场、优质产品 | 碎米率、不完善粒需达标 |
三级优质米 | ≤5% | 普通优质米、大众消费 | 基础品质要求,垩白容忍度较高 |
普通大米 | 无硬性要求 | 日常口粮、非等级产品 | 仅需满足加工精度、杂质等基础指标 |
六、注意事项
- 标准更新:GB/T 1354-2018已取代2009版,企业需以最新版本为准。
- 检测方法:垩白度可通过专业仪器(如稻米垩白测定系统Chalkiness V1.0/V2.0)或视觉辅助软件快速测定。
- 综合评价:垩白度需与其他指标(如直链淀粉、胶稠度)结合使用,才能全面判定大米品质。